文/新浪财经专栏作家 熊锦秋
重新上市制度这个后门不该留。IPO上市通道颇为拥挤、排队者数以百计,而通过交易所审核通道申请重新上市难有几家,由此重新上市可能成为捷径,上交所甚至规定重新上市公司沿用原来股票代码,等于容忍其在股市霸着一个位子、随时“虚位以待”。有些公司由于造假等被强制退市,它要重新上市本应实施更为严格的监管,现在通过重新上市渠道却等于让其享受到制度优惠,实现“多快好省”上市,这是毫无道理的。
最近,证监会[微博]公布《关于改革完善并严格实施上市公司退市制度的若干意见》(以下简称《若干意见》)向社会征求意见,交易所为此也修订《股票上市规则》以征求意见。笔者认为,新一轮退市制度改革力度巨大,美中不足的是重新上市制度等留有后门。
《若干意见》最大亮点是“实施重大违法公司强制退市制度”,“重大违法”不仅包括IPO中的虚假陈述造假上市、还包括二级市场重大信息披露违法公司,这样,南纺股份等连续多年造假规避退市的行为,也将可能归到“重大信息披露违法公司”从而终止上市。不过,笔者认为,《若干意见》“限制相关主体股份减持行为”是一大隐性亮点。也即上市公司IPO资料、再融资申请资料、借壳上市申请文件等有虚假陈述的,在形成案件调查结论前,控股股东等应当暂停转让股份。该条其实只是与退市制度相关的配套制度,但其意义也不可估量,因为本条进一步规定在造假退市流程中造假主体连股票也被锁定、不允许出售,很大程度堵上了造假上市抛售原始股谋求股市泡沫溢价的暴富渠道,并间接抑制有关主体造假上市念头。
再谈美中不足,第一个不足是,重新上市制度这个后门不该留。去年底借壳上市标准由“趋同”提升到“等同”IPO上市标准,而之前重新上市标准又比照借壳上市标准,自然而然此次重新上市标准也提升到“等同”IPO。但是,IPO上市是由证监会相关机构来审核把关,重新上市却是由交易所来审核,两者的审核标准、把握分寸显然未必一致;尤为关键的是,IPO上市通道颇为拥挤、排队者数以百计,而通过交易所审核通道申请重新上市难有几家,由此重新上市可能成为捷径,上交所[微博]甚至规定重新上市公司沿用原来股票代码,等于容忍其在股市霸着一个位子、随时“虚位以待”。有些公司由于造假等被强制退市,它要重新上市本应实施更为严格的监管,现在通过重新上市渠道却等于让其享受到制度优惠,实现“多快好省”上市,这是毫无道理的。
当然,重新上市制度适用对象,还包括主动退市的公司、以及在“实施重大违法公司强制退市制度”中被“误判误杀”公司。比如被“误判误杀”强制退市公司,此时《若干意见》规定“例外情形”,即公司被强制退市后,但最后公安机关决定不予立案或者撤销案件,或者人民检察院作出不起诉决定,或者司法机关作出无罪判决或者免于刑事处罚,而证监会不能依法作出行政处罚决定的,公司可申请重新上市。但笔者认为即便如此,也不宜保留重新上市制度。首先,“例外情形”应是极端个例,证监会作出了行政处罚结果,最终却被否,这是特例,此时只能说明执法质量不过关,需要从提升证监会办案质量来解决问题。其次,若误杀公司被终止上市,在退市整理期会进行交易,此时投资者该跑的已经跑了,巨大损失已经成为事实,重新上市制度于事无补;此时解决问题的办法是公检法尽量加快办案速度,由于从暂停上市到终止上市一般有一年时间,只要公检法机关一年内有个结果,若证明公司清白完全可以恢复上市而免于终止上市,也就无所谓重新上市。其三,即使误杀公司终止上市了,要再次上市,也完全可以在法律上纳入IPO审核通道,只需规定被误杀公司在证监会审核中享有排队优先权即可,无需单设重新上市通道。
第二个不足是,“退市相关配套制度”中缺乏禁止借壳上市以及强化对重大重组监管的安排。应该说目前的退市红线设置的还不严格,但即使再严格,只要借壳上市、重大重组在市场滥行,退市制度也将形同虚设。笔者建议,除了创业板之外所有板块都应全方位禁止借壳上市,另外借鉴东京交易所规定,沪深交易所每年对所有股票巡视一遍,如果实际控制人和主营业务同时发生变化,就直接退市。
第三个不足是,“退市相关配套制度”中缺乏对重大违法违规者资产冻结查封的制度安排。有些公司造假上市,并不能马上被发现,很可能在发现之前,大股东等已经大笔减持套现,《若干意见》规定了重大违法公司及相关责任主体的民事赔偿责任,但如果违法主体将财产转移藏匿,赔偿责任也就难以落实。事实上,按《证监会冻结、查封实施办法》,证监会及其派出机构有权冻结、查封涉案当事人的违法资金、证券等涉案财产或者重要证据;为了落实相关主体的民事赔偿责任,证监会应该大胆行使上述准司法权,并形成相关配套制度。
(本文作者介绍:资深市场评论人士。)
本文为作者独家授权新浪财经使用,请勿转载。所发表言论不代表本站观点。